普洱生茶是不是青綠茶?這個問題其實無需再論,《制茶學》早已經說清楚了。
“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是選用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,經殺青、揉捻後,採用日光曬乾而成的綠茶。”
——出自《制茶學》
從六大茶類的分類來看,普洱生茶屬於曬青綠茶,這就是綠茶呀。這對於行業內的人來說並不算一個冷門知識,那為什麼老有人說生普不是綠茶呢?
有一種可能,市場對曬青茶的瞭解不多,當曬青和普洱兩個相對陌生的概念同時出現,有些無所適從。
說起綠茶,一般會直接想到西湖龍井、洞庭碧螺春、信陽毛尖、太平猴魁這類烘炒青綠茶,但很少有人想起曬青綠茶。曬青茶主要作為發酵茶的原料,很少直接銷售,知名度遠不及烘炒青和蒸青,導致曬青茶被“冷落”。
甚至有人想當然地認為,“曬青茶”是直接太陽曬乾的。由於對普洱茶的曬青茶的製作不熟悉,甚至從業五年多的培訓講師(不在雲南)都認為曬青是不經過鍋炒殺青的,可見大家對曬青茶瞭解之少。
實際上,六大茶類和普洱茶並不屬於同一邏輯序列。六大茶類是以工藝劃分的,描述的是不同的加工方式;而普洱茶卻是以地域來命名的,是一個文化產物。
要厘清兩者之間的關係,需要從兩條邏輯線出發,強行將兩種邏輯糅合在一起,只會越描越黑。
鍋炒殺青後,日光乾燥
而在雲南,還存在另一種可能:為了區分生普和其他綠茶的不同,有意無意間造成的差異化。
普洱茶和綠茶的審美差異,讓“生普不是綠茶”這種說法有了一定的可行性。
因為普洱茶「越陳越香」的特性,這使得生普(曬青)需要和烘炒青綠茶劃分開來。萬一說了生茶就是綠茶,那還怎麼「越陳越香」呢?畢竟在大家的印象裡,綠茶是不適合長期存放的。
為了強調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特性,乾脆就一言以“避”之——生普不是綠茶,涇渭分明。
烘炒青的審美在於「鮮」,需要儘快喝掉來感受它的鮮爽;生普(曬青)的審美在於「陳」,經過轉化會更加適合品飲,呈現它越陳越香的特性。
兩者品飲習的不同,直接導致了生普和其他綠茶的差異,而且曬青綠茶其他綠茶在外形、口感上的差異實在明顯,於是曬青茶(生普)似乎在綠茶中顯得格格不入。
說到這裡,還有一個極容易被誤解的概念:普洱茶綠茶化。
這個概念的提出,讓很多人產生這樣一種誤解:生茶的工藝不是綠茶工藝,一旦殺青殺太熟了就把生茶做成綠茶了。
其實這個概念是早期珠三角南洋地區的一個共識,宣導生茶不要一做出來就把它喝掉了。喝生茶如果求“鮮”、求“新”,就把普洱茶當綠茶喝了。普洱茶應該擺一擺,喝它的醇厚和韻。
這才是“不要把普洱茶綠茶化”的語境。
「越陳越香」是普洱茶的獨特之處,但在某些方面,也恰恰成了它的羈絆。